新聞稿
oct
2023年10月20日
香港工程師學會歡迎政府推行三隧分時段收費措施

(香港,2023年10月20日) 政府宣布將於12月17日展開三隧分流方案的「分時段收費」措施,香港工程師學會(「學會」)歡迎政府有關計劃,利用科技優化城市交通管理,透過分時段收費方式,達到將繁忙時段交通需求分流到非繁忙時段的效果,以紓緩困擾市民多年的過海交通擠塞問題。

 

學會一直推動香港實施智慧出行 (Smart Mobility),當中包括利用電子科技管理交通。學會欣悉政府自五月起順利於大部分隧道實施「易通行」電子隧道收費。另外亦利用收回西隧的契機,在八月實施「633」收費方案,拉近三條過海隧道收費,吸引部分駕駛人士轉用西隧,使紅隧和東隧的交通擠塞壓力稍為得以紓緩,達到整體地理上的分流。據觀察所得,繁忙時段紅隧的交通流量有所下降,而西隧則見增加。當中,在劃一的士隧道費用後,的士由紅隧分流至西隧的效果更為顯著。「633」方案證明了交通工程學上「經濟誘因」是可以改變部分駕駛者的出行習慣。

 

政府現決定12月實施下一階段的「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措施,預計將進一步提供經濟誘因,改變部分駕駛者(主要是私家車車主)在繁忙時段出行的習慣,從而達到每天時間上的分流,這將更有效調整繁忙時段高峰期的交通流量。至於一般商用車輛,在劃一收費下,的士及貨車可按目的地選擇過海隧道,減少繞路,從而節省行車時間和燃油消耗,幫助改善環境。

 

學會預計整體交通流量將會增加,因此鼓勵更多駕駛者盡量選擇在非繁忙時段使用隧道,從而更有效運用社會資源。

 

另外,學會建議政府在總結三隧分流方案經驗後,長遠研究在其他主要隧道或道路實施類似的收費計劃。隨着「易通行」的廣泛使用,更有利將不同時段、不同收費的技術應用在一些非隧道的繁忙路段。學會建議政府適時審視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的技術及使用,以進一步協助紓緩香港道路網在繁忙時段的擠塞情況,學會樂意與政府當局分享相關的專業意見。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電郵:corpcom@hkie.org.hk

 

 

PDF版

更多
oct
2023年10月06日
香港工程師學會安全工程專責事務委員會「安全事故可以避免嗎?」記者會

 

(香港,2023年10月6日)香港工程師學會(以下簡稱「學會」)留意到近日發生多宗致命工業意外,當中涉及工人在密閉空間工作時不幸身亡,再次引起公眾對工業安全的關注。工業安全,攸關性命,學會安全工程專責事務委員會特召開記者會,講解風險評估的方法,以及預防事故發生的智慧技術。

 

要防範不幸工業事故的發生,業界須謹守4S,並倡議施行4D系統。

 

4S 就是「安全智慧工地」系統(Smart Site Safety System),是一種揉合人工智能 (AI)、物聯網 (IoT)、雲端系統等技術,實時收集數據,即時傳送到工地的一站式管理平台,讓工程團隊即時掌握工地狀況,提高工地安全。該系統可收集和分析工地中各種數據,包括人員位置、設備狀態、環繞數據如密閉環境監控、安全監控等,並對可能發生的安全風險進行預警。

 

4D 分別是:

Define – 確定建築物中的密閉空間

Develop – 製訂進入密閉空間工作的「維修手則」

Deploy – 委任工程專業人士協助維修及管理

Design for Safety – 利用「安全設計」概念,從源頭阻截危險發生

 

要滿足4S及4D的需求,須多項工程科技相互協作以達成。除上述人工智能、物聯網、雲端技術外,更包括無線感測器以監測密閉空間的氧氣和有毒氣體含量、實時位置追蹤技術如無線射頻辨識(RFID)或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科技繁數十種。

 

學會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指出:「勞工處現行的《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規管各種涉及工人安全的要求,然而,大多數工作情況只按法例提供基本保障,未全面顧及工人的安全,這往往在事故發生時導致悲劇。因此,學會鼓勵會員,應更好地利用工程師的專業知識和智慧技術,以「生命至上」為工程的首要考慮。」

 

學會將繼續關注工業安全,倡導相關法規和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鼓勵工程師積極將技術創新應用於設計安全系統及評估風險中,並與建築師、技術人員等其他專業人員密切合作,培訓和教育系統操作員,制定緊急應變計劃。透過將創新的科技和更完善的安全措施注入整體工程過程中,為工人提供更安全、更可持續的工作環境,保障他們的生命和健康。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電郵:corpcom@hkie.org.hk

 

Self Photos / Files - 圖片1

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中)、

安全工程專責事務委員會主席戚務堅教授、工程師 (左二)、

安全工程專責事務委員會前任主席劉國昌博士、工程師(右一) 、

安全工程專責事務委員會委員榮譽秘書區偉恩工程師(左一) 及

安全工程專責事務委員會委員何賜明博士、工程師(右二)

出席記者會

 

  Self Photos / Files - 圖片2

記者會簡報

 

PDF版

更多
Sep-icon
2023年09月28日
香港工程師學會對近日獨立屋涉僭建表達關注

(香港,2023年9月28日) 香港工程師學會(「學會」)高度關注早前的一場世紀暴雨,引發局部地區山泥傾瀉,因而揭發有臨海獨立屋疑涉及非法佔用政府土地及違規僭建。此等罔顧法紀行為,除有機會嚴重影響該建築物本身結構外,亦會危害到周邊斜坡結構及安全,對住戶及其他市民生命財產構成威脅。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次事件,同時揭發本港僭建問題的潛在嚴重性,學會對此等違法違規行為予以嚴重譴責。我們對政府於9月22日的大規模巡查及執管行動予以支持。

 

根據屋宇署規定,除法例指定的豁免工程外,任何人士如欲在現存樓宇進行改動及加建工程,應先諮詢建築結構專業人士,並向建築事務監督遞交正式申請以取得批准,工程包括在現存樓宇興建新的延伸部分、拆卸部分牆身樓板及或加建室內樓梯,以打通兩個或以上單位等。

 

鑑於違規僭建有機會對人命財產構成重大風險,學會再次提醒業主,若未經批准而進行工程,須承擔嚴重後果及刑事民事法律責任。學會亦呼籲業主、室內設計師及裝修公司審慎處理任何結構改動,而所有結構改動必須諮詢結構工程師。屋宇署網頁載有註冊結構工程師名冊以供參考,市民亦可向屋宇署查詢可獲豁免小型工程的涵蓋範圍。

 

另外,就涉及樓宇的結構改動,學會建議政府考慮加強監管相關裝修工程,例如設立註冊制度,凡達到特定金額的裝修工程,業主必須委聘註冊的裝修公司或註冊工程承建商(Registered General Building Contractor),而該等公司須聘有合資格的專業人士,確保安全。

 

學會期望業界從業員緊守崗位,盡責利用個人專業,以確保建築物及其周邊地方結構安全,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同時亦呼籲工程業界,當受聘進行屋宇改動工程時,發現有關改動或做法涉及僭建,須提醒業主,如業主堅持進行僭建工程,應予以拒絕。

 

學會將一如既往,繼續為社會提供專業、客觀、科學的意見。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電郵:corpcom@hkie.org.hk

 

 

PDF版

更多
Sep-icon
2023年09月21日
香港工程師學會與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及香港工業總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2023年9月21日) 香港工程師學會 (「學會」) 推出「專業認證機制」,為部分與工程相關、而現時未納入任何分部或界別的新興技術提供認證。學會欣然公布,正式與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 高科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提供符合學會專業認證機制及專業水平要求的環境影響評估(EIA)及舞台工程範疇課程。

 

因應科技的不斷革新,工程界出現不少新興技術,學會透過資歷評核政策委員會推出「專業認證機制」,為學會會員提供具認證的專業課程,涵蓋未能納入現行專業界别下的新發展工程技術。學會早前已透過與職業訓練局(VTC)合作,推出建築模擬信息(BIM)相關課程,並獲建造業議會(CIC)認可。

 

學會同時與香港工業總會(工總)簽署合作備忘錄,奠定雙方合作基礎。該備忘錄旨在建立合作框架,支持在知識交流、政策倡議、專業發展和產業合作等領域進行更多合作和交流。

 

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學會一直與時並進,期望新機制可確保會員在專業水平、資格備受認可下,有系統地裝備自己,更好地以工程專業服務社會。學會感謝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提供環境影響評估(EIA)及舞台工程範疇的專業課程供會員修讀,藉此提升會員對新興技術的專業水平;亦感謝香港工業總會,在政策倡議、專業發展及行業宣傳等範疇上,深化與學會的專業交流及合作。學會將繼續與各界交流,並持續檢視,確保其他新興技術可適時納入認證機制,為會員提供獲認可的專業訓練及資格,與時並進。」

 

THEi高科院校長劉建德教授於活動中提及:「要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之都,必須為本地人才庫注入新動力。教育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今天是一個重要里程碑。THEi高科院首度與香港工業總會及香港工程師學會攜手,結合三方的優勢及資源,促進『產、學、研』合作,全方位培育本地工程人才的多元化技能,為未來的人才庫奠下良好基石,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積極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莊子雄先生指現時各行各業已離不開創科,政府已訂下目標將製造業GDP由2020年的1%,在2030年提高至5%,要完成目標需要培育足夠的創科人才,為此工總一直進行「官產學研」跨界合作,與院校及專業團體並肩努力:「工總與工程師學會及THEi高科院目標一致,致力為香港培育創科及工業人才,提升人才質素,為香港新型工業化打好根基。今日簽署的合作備忘錄標誌著大家共同合作的堅定承諾,未來一定還有很多合作空間。」

 

會長期望,各會員可把握機會修讀獲認證的課程,掌握更多新興技術,裝備自己應付未來的挑戰。學會將一如既往,繼續致力為會員爭取更多專業發展機會,提升對會員的服務,持續發揮優質工程專業,為香港城市建設及社會作出貢獻。

 

 

 

關於香港工程師學會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身為「香港工程協會」,早於1947年成立,隨着協會不斷發展,政府於1975年通過《香港工程師學會條例》(第1105章),正式賦予學會法定地位。現時學會會員人數超過32,000名,當中有約17,000名為法定會員。學會以團結不同專業界別的工程師,為會員謀求福利為宗旨。為確保會員質素,學會亦負責擬定專業工程師訓練及資歷審核標準,將會員資歷分為22個專業界別作出審核。同時,學會並積極推廣專業守則,對會員的操守有嚴格要求。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高科院)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高科院)為VTC機構成員,專注於六大學術領域發展,分別為產品及時裝設計、運動及國際項目管理、數碼建築及設備工程、園藝樹藝及園境管理、中醫藥及食品科學和酒店餐飲管理及科技應用,提供多個「應用科技為本」的學士學位課程。課程涵蓋香港以至亞太地區具增長潛力的行業,糅合實際應用與理論知識,確保學生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THEi高科院亦透過與業界伙伴的密切聯繫,為學生提供重要的發展平台。

 

 

關於香港工業總會

 

香港工業總會(工總)於1960年成立,會員來自32個工業分組的製造業及相關行業,透過政策倡議、專業商業支援服務及跨界協作,致力為工業界營造充滿動力的發展環境,助企業升級轉型,帶領香港經濟再工業化,助業界開拓商機,並為年青一代創造更多元的發展機會。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電郵:corpcom@hkie.org.hk 

 

Self Photos / Files - 7-3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 (前排、左) 與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高科院)校長劉建德教授 (前排、右)

簽署合作備忘錄

 

Self Photos / Files - 7-3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 (前排、左) 與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莊子雄先生 (前排、右)

簽署合作備忘錄

 

Self Photos / Files - 5

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發言時感謝THEi及工總的支持

 

PDF版

 

更多
Sep-icon
2023年09月12日
香港工程師學會再度舉辦專家答問會 講解持續水浸成因及應對方法

 

(香港,2023年9月12日) 香港上星期末經歷暴雨,錄得破紀錄雨量,導致多處地區及道路嚴重水浸,山泥傾瀉,雨水倒灌,市民被困,交通癱瘓。暴雨過去,近日天氣仍持續不穩,部分地區雨勢特別大,如西貢區在昨早一小時內便錄得逾100毫米雨量,並水浸再現。

 

因應極端天氣,香港工程師學會 (下稱「學會」) 今日再度舉行「應對極端天氣善後工作建議」專家答問會,五位來自不同專業範疇的工程師,進一步講解持續水浸及山泥傾瀉等災害的原因,以及市民及社會在應對同類型極端天氣時可採取的措施及工程方法,並藉此再次重申韌性基建設計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類似的極端天氣事件出現頻率和強度,預期將不斷上升,為更好應對未來的天災,我們建議政府作出多方面措施。

 

首先,為讓市民能及早作應變準備,學會建議政府在極端天氣來臨前儘早通知市民暴雨將會發生。暴雨期間,政府應安排不同人員,在安全情況下監察水浸黑點、路面、河道及渠道等最新情況,並採取所有可行方法,減低水浸風險,並盡快向市民更新最新的天氣及相關資訊等,供市民參考及作出應對。

 

至於未來改善措施,答問會中,專家工程師重申工程設計須平衡成本和實用性。在考慮地理環境及成本效益下,發展基建時需加強「韌性」,例如在硬件上,設計道路和橋樑等基建時,須顧及其抵禦天災的能力。

 

而連日的水浸亦反映出政府須改善本港的疏水排洪能力,我們再次呼籲當局根據雨水疏導及排放系統的能力、水浸紀錄、水浸投訴數字及防洪標準,識別出全港的水浸黑點,以針對性地規劃更多雨水疏導及排放設施和蓄洪池等的改善工程,令其承受力能達至可抵禦超過200年一遇的暴雨。

 

答問會中,各專家認為政府應善用不同宣傳渠道,加強市民對極端天氣的認識及面對災害時的應對,同時亦呼籲市民當面臨暴雨時,應密切關注氣象預報,了解天氣狀況,並遠離容易積水或易受洪水影響的區域,如低窪地帶、河道附近、危險斜坡或山區,並留在安全地方,以免發生危險。由於天然災害難以完全準確預測,我們亦呼籲市民日常應保持警覺,業主或獲授權人士,應保持室外排水系統暢通,減少積水和水浸風險,更應定期檢查及維修私人斜坡,減低發生山泥傾瀉的機會,而在樓宇改建上,亦要要留意安全法規,以免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等。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電郵:corpcom@hkie.org.hk   

 

 Self Photos / Files - 圖片1

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中)、副會長周健德工程師(右二)、

土木分部代表陳可兒工程師(左二)、岩土分部前任主席李子良工程師(右一)

及結構分部主席鄧作基工程師(左一)出席專家答問會

 

PDF版

 

更多
本網站採用Cookies工具來改善使用者體驗及確保網站有效運行。閱讀更多 Cookie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