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賢博士、工程師(右)及何安琪工程師(左)運用專業工程知識協助救援工作。
知識改變命運 工程師助救援 改善人類生活
曾擔任國際救援組織工程師的高永賢博士、工程師(Albert)及何安琪工程師(Angel),憑着其專業工程知識,協助處理工程工作及後勤支援,解決於救援行動時遇到的種種困難。兩位工程師更致力將工程知識帶到正受天災人禍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盼知識能改變當地居民的命運。
「一腳踢」救援工程工作
從小對數理與機械設計感興趣的Albert,大學畢業於機械工程學系。畢業後曾報名參與海外義工,惟未被取錄。在台灣及日本工作數年後,於二○○○年參與無國界醫生組織,成為香港首位志願參與無國界醫生的工程師,展開其救援工作的生涯。
高永賢博士、工程師(Albert)
「一個小隊只有七名義工,當中僅有一名工程師,基本上所有與呼吸、流血無關的非醫護工作,便會歸納於工程師的工作範圍。」Albert說,非醫護工作包括修補建築物、接駁無綫電,以至維修顯微鏡等,均是工程師在團隊中的職責。他們還需要負責策劃並計算救援車可載運的食水份量、燃料消耗量等與管理及行政相關的事項,所有工作均需要靈活運用跨學科的工程知識。
何安琪工程師(Angel)
重新配置資源 物盡其用
同樣擁有服務救援組織經驗的土木工程師Angel表示,當初選修土木工程學系,全因土木工程工作夠「貼地」,並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從大型的基礎建設,以至小型工程如建造洗手間等,都需要運用到土木工程知識。
Angel早於升大學前已開始參與義務工作,當時她負責維修舊電器,然後轉送到發展中國家。過程中她領會到正確的資源配置可有效發揮其價值。「如被丟棄的舊縫紉機,它可以是拯救貧困家庭的重要資源,只要配合訓練便可以提高居民的工作技能。」Angel於二○一二年加入無國界醫生組織,曾在西非國家塞拉利昂以及阿富汗參與救援行動,實踐了將適當資源配置於有需要地方的理念。
分享知識 長遠改善生活
何安琪工程師在阿富汗與其技術團隊討論工作。
服務無國界醫生組織期間,Angel負責興建醫院,同時亦需考慮醫院的配套設備,包括運送乾淨水、處理醫療廢物、為工作人員服裝進行消毒、安排食物及藥物的供應鏈、建立發電與電路設施等。她抱着「做好自己才能贏取別人尊重」的心態,以專業態度認真完成每項工作,並獲得當地工作人員的認同。
Angel希望不單透過短期的義工服務協助發展中國家,更重要是傳授專業工程知識予當地居民,鼓勵其學以致用,以達至長遠改善生活質素。因此,她在阿富汗與當地技術團隊合作,亦曾在西非開班教授居民不同的工程知識和工傷預防措施等。
開辦緊急救援工程課程 積極研發機器人
在2005年喀什米爾地震後,高永賢博士、工程師教授當地居民利用有限的工具和材料來修復和重建避難所,為受影響的居民提供居住、貯存及作救援之用的場所。
同樣地,Albert除了親赴災區,回港後更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合作開辦「緊急救援工程學基礎課程」,內容涵蓋層面廣泛,包括於緊急情況下之電力、水、建築等基礎工程知識的運用,以加強工程師面對災難救援的能力。
此外,於機械設計工程出身的Albert,正積極研發協助救援工作的機械人,雖還未正式應用於實際救災過程中,但卻鼓勵了他繼續進行研究工作,並展開研發其他對社會作出貢獻的機械人,如山火偵測機器人以協助大面積山火的偵測工作。
總結:工程師有助推動社會進步
兩位工程師利用工程專業知識,拉近了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距離。工程師於社會擔任重要角色,致力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因此,兩位工程師寄望同學多了解工程專業,並於求學時期裝備自己,放眼國際,將來以專業知識服務和貢獻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