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幕後英雄 創建未來藍圖

工程幕後英雄  創建未來藍圖

 

工程師及物理學家Theodore von Kármán曾說:「Scientists discover the world that exists; Engineers create the world that never was.」。工程師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幕後英雄的角色,大至道路和橋樑、小至納米電子甚或細胞等醫學範疇,均與工程息息相關。到底何謂工程?以下五位傑出年輕工程師將分享工程對創建未來藍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改善人類的生活質素。

 

Self Photos / Files - 4584_G31[1]

涵蓋不同學科

今次訪問的五位年輕工程師,從小對數理科目感興趣,他們都不約而同選擇工程師作為職業,抱有工程師的使命感,致力為社會作出貢獻,更獲得香港工程師學會(學會)頒發的「傑出青年工程師獎」,對他們於工程業界所付出的努力作出肯定。

 

融會數理知識 工程成各行業基礎

Self Photos / Files - 4553_G31[1]
傑出青年工程師獎 2013 得主卓子然博士、工程師

工程可謂各行各業的基礎,以土木工程師為例, 他們負責設計及建造各項大型基礎建設, 協助促進城市及社區的持續發展。現為艾奕康有限公司(A E C O M)香港區土力工程營運 總監及執行董事的卓子然博士、 工程師(Johnny),從小喜愛數學及物理科,並於大學選擇工程學科為主修科目,繼而成為土木工程師。

此外,電機及電子亦是工程的重要一環。於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中電)擔任高級維修工程師的陳子健博士、工程師(Ken),從小對看不見又觸不到、卻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電力感興趣,早於十二歲已嘗試親手製作「火牛」。他有感各個行業均需靠電力維持運作,並因興趣而於大學選修電機工程,其後更加入中電工作,以工程專業知識為香港提供可靠的電力供應以推動社會及民生發展。

去年得獎者龐永達博士、工程師(Philip)同樣修讀電機電子工程。他表示,他們成長的年代正值電子科技高速發展的時期- 由微電子到納米電子, 以及互聯網與電訊科技的興起,使他明白科技能改變生活,因而對 電子工程產生興趣。他現為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副教授,致力將工程知識傳授年輕一代,為工程界培育更多人才。

新興醫學工程 緊貼社會需要

Self Photos / Files - 4560_G31[1]
傑出青年工程師獎 2015 得主陳子健博士、工程師

於外國已發展成熟、結合醫學與工程學的 生物醫學工程在本港亦逐漸興起。今屆傑出青年工程師獎得主蕭曉暉工程師(Stanley),現職機電工程署衞生工程部工程師。自小喜愛理科的他,大學時選修當時香港大學首辦的生物醫學工程,並於畢業後投身機電工程署,以工程專業知識支援醫護人員。

另外,從小對生物學及創新發明感興趣的蘇文傑工程師(Bryan),在香港生產力促進局(HKPC)擔任首席顧問, 同時於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跨領域學部兼任副教授,負責不少與生物醫學工程相關的系統開發。他參與開發的微創手術用儀器, 更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獲頒金獎。

融會貫通 促進跨學科合作

Self Photos / Files - 4564_G31[1]
傑出青年工程師獎 2016 得主龐永達博士、工程師

隨着學會舉辦「傑出青年工程師獎」,透過來自不同工程界別的得獎者,讓業界及大眾加深對各個工程專業界別的認知,並暸解行業的發展趨勢,促進多方交流與合作,推動創新科技以支持社會持續發展。以尚未被廣泛認識的生物醫學工程為例,隨着Bryan及Stanley 得獎後,藉以他們的故事,有助提升社會對這個專業界別的認知度,推廣發展生物醫學此高增值服務,長遠提升大眾的生活質素。另外, 伴隨社會發展而來的各項挑戰,以跨工程界別作出全面應對已成趨勢。因此,學會特設青年會員事務委員會,讓不同學科的年輕工程師互相交流。



教育與傳承 成就未來工程師

Self Photos / Files - 4569_G31[1]
傑出青年工程師獎 2017 得主蕭曉暉工程師

面對再工業化的趨勢,本港工程界需持續注入新血及發掘人才以把握機遇。現時新興的初創企業多以工程技術開發創新產物,加上政府大力推動STEM (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 教育,增潤了當中的工程知識。近年除選擇修讀工程的學生人數有上升趨勢外,更見女工程師的數目逐漸增加,女性剛柔並重,有助於業界發展。

由於大學的工程學科對物理及微積分(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二,M2)有一定的要求,五位工程師均寄語有志修讀工程的同學應盡早加深對數學及物理的認識,以助高中選修相關課程。同學亦可考慮參加不同機構舉辦的暑期實習計劃,預先了解工程行業,從而作出職涯規劃。

Self Photos / Files - 38284577a[1]
傑出青年工程師獎 2014 得主蘇文傑工程師

工程師除了擁有專業技能外,更需具備國際視野。同學可於在學期間到外地實習及交流,並參加由學會舉辦的「工程畢業生培訓計劃」。此計劃主要是協助及訓練工程畢業生註冊成為工程師,同時加入學會成為會員。此外,學會更設有「師傳薈」計劃,讓工程畢業生或年輕工程師跟隨會長參與不同的大型活動及會議,理解業內管理層的運作,讓他們了解資深工程師的日常工作,並汲取工作以外的公共事務經驗,開拓眼界。

兼備知識與經驗 持續發展優勢

傳統社會認為「工字不出頭」,但身處科技一日千里的年代,不少行業均面對自動化與機械化帶來的衝擊,然而工程行業卻絕不容易被社會淘汰,全因工程學講求以批判性的邏輯思維主動解難,透過工程師的專業知識與經驗,不斷改善社會生活質素。在科技主導的全新時代中,工程知識已成為基礎, 配合創新思維,定能為社會、為人類創建美好將來。

 

Self Photos / Files - SA17697ST_HKIE_HP_V4
地址: 香港銅鑼灣記利佐治街1號金百利9字樓
查詢: 2895 4446
傳真: 2577 7791
電郵: hkie-sec@hkie.org.hk
網址: www.hkie.org.hk
本網站採用Cookies工具來改善使用者體驗及確保網站有效運行。閱讀更多 Cookie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