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2023年9月21日) 香港工程師學會 (「學會」) 推出「專業認證機制」,為部分與工程相關、而現時未納入任何分部或界別的新興技術提供認證。學會欣然公布,正式與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 高科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提供符合學會專業認證機制及專業水平要求的環境影響評估(EIA)及舞台工程範疇課程。
因應科技的不斷革新,工程界出現不少新興技術,學會透過資歷評核政策委員會推出「專業認證機制」,為學會會員提供具認證的專業課程,涵蓋未能納入現行專業界别下的新發展工程技術。學會早前已透過與職業訓練局(VTC)合作,推出建築模擬信息(BIM)相關課程,並獲建造業議會(CIC)認可。
學會同時與香港工業總會(工總)簽署合作備忘錄,奠定雙方合作基礎。該備忘錄旨在建立合作框架,支持在知識交流、政策倡議、專業發展和產業合作等領域進行更多合作和交流。
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學會一直與時並進,期望新機制可確保會員在專業水平、資格備受認可下,有系統地裝備自己,更好地以工程專業服務社會。學會感謝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提供環境影響評估(EIA)及舞台工程範疇的專業課程供會員修讀,藉此提升會員對新興技術的專業水平;亦感謝香港工業總會,在政策倡議、專業發展及行業宣傳等範疇上,深化與學會的專業交流及合作。學會將繼續與各界交流,並持續檢視,確保其他新興技術可適時納入認證機制,為會員提供獲認可的專業訓練及資格,與時並進。」
THEi高科院校長劉建德教授於活動中提及:「要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之都,必須為本地人才庫注入新動力。教育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今天是一個重要里程碑。THEi高科院首度與香港工業總會及香港工程師學會攜手,結合三方的優勢及資源,促進『產、學、研』合作,全方位培育本地工程人才的多元化技能,為未來的人才庫奠下良好基石,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積極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莊子雄先生指現時各行各業已離不開創科,政府已訂下目標將製造業GDP由2020年的1%,在2030年提高至5%,要完成目標需要培育足夠的創科人才,為此工總一直進行「官產學研」跨界合作,與院校及專業團體並肩努力:「工總與工程師學會及THEi高科院目標一致,致力為香港培育創科及工業人才,提升人才質素,為香港新型工業化打好根基。今日簽署的合作備忘錄標誌著大家共同合作的堅定承諾,未來一定還有很多合作空間。」
會長期望,各會員可把握機會修讀獲認證的課程,掌握更多新興技術,裝備自己應付未來的挑戰。學會將一如既往,繼續致力為會員爭取更多專業發展機會,提升對會員的服務,持續發揮優質工程專業,為香港城市建設及社會作出貢獻。
關於香港工程師學會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身為「香港工程協會」,早於1947年成立,隨着協會不斷發展,政府於1975年通過《香港工程師學會條例》(第1105章),正式賦予學會法定地位。現時學會會員人數超過32,000名,當中有約17,000名為法定會員。學會以團結不同專業界別的工程師,為會員謀求福利為宗旨。為確保會員質素,學會亦負責擬定專業工程師訓練及資歷審核標準,將會員資歷分為22個專業界別作出審核。同時,學會並積極推廣專業守則,對會員的操守有嚴格要求。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高科院)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高科院)為VTC機構成員,專注於六大學術領域發展,分別為產品及時裝設計、運動及國際項目管理、數碼建築及設備工程、園藝樹藝及園境管理、中醫藥及食品科學和酒店餐飲管理及科技應用,提供多個「應用科技為本」的學士學位課程。課程涵蓋香港以至亞太地區具增長潛力的行業,糅合實際應用與理論知識,確保學生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THEi高科院亦透過與業界伙伴的密切聯繫,為學生提供重要的發展平台。
關於香港工業總會
香港工業總會(工總)於1960年成立,會員來自32個工業分組的製造業及相關行業,透過政策倡議、專業商業支援服務及跨界協作,致力為工業界營造充滿動力的發展環境,助企業升級轉型,帶領香港經濟再工業化,助業界開拓商機,並為年青一代創造更多元的發展機會。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 (前排、左) 與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高科院)校長劉建德教授 (前排、右)
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 (前排、左) 與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莊子雄先生 (前排、右)
簽署合作備忘錄
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發言時感謝THEi及工總的支持
(香港,2023年9月12日) 香港上星期末經歷暴雨,錄得破紀錄雨量,導致多處地區及道路嚴重水浸,山泥傾瀉,雨水倒灌,市民被困,交通癱瘓。暴雨過去,近日天氣仍持續不穩,部分地區雨勢特別大,如西貢區在昨早一小時內便錄得逾100毫米雨量,並水浸再現。
因應極端天氣,香港工程師學會 (下稱「學會」) 今日再度舉行「應對極端天氣善後工作建議」專家答問會,五位來自不同專業範疇的工程師,進一步講解持續水浸及山泥傾瀉等災害的原因,以及市民及社會在應對同類型極端天氣時可採取的措施及工程方法,並藉此再次重申韌性基建設計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類似的極端天氣事件出現頻率和強度,預期將不斷上升,為更好應對未來的天災,我們建議政府作出多方面措施。
首先,為讓市民能及早作應變準備,學會建議政府在極端天氣來臨前儘早通知市民暴雨將會發生。暴雨期間,政府應安排不同人員,在安全情況下監察水浸黑點、路面、河道及渠道等最新情況,並採取所有可行方法,減低水浸風險,並盡快向市民更新最新的天氣及相關資訊等,供市民參考及作出應對。
至於未來改善措施,答問會中,專家工程師重申工程設計須平衡成本和實用性。在考慮地理環境及成本效益下,發展基建時需加強「韌性」,例如在硬件上,設計道路和橋樑等基建時,須顧及其抵禦天災的能力。
而連日的水浸亦反映出政府須改善本港的疏水排洪能力,我們再次呼籲當局根據雨水疏導及排放系統的能力、水浸紀錄、水浸投訴數字及防洪標準,識別出全港的水浸黑點,以針對性地規劃更多雨水疏導及排放設施和蓄洪池等的改善工程,令其承受力能達至可抵禦超過200年一遇的暴雨。
答問會中,各專家認為政府應善用不同宣傳渠道,加強市民對極端天氣的認識及面對災害時的應對,同時亦呼籲市民當面臨暴雨時,應密切關注氣象預報,了解天氣狀況,並遠離容易積水或易受洪水影響的區域,如低窪地帶、河道附近、危險斜坡或山區,並留在安全地方,以免發生危險。由於天然災害難以完全準確預測,我們亦呼籲市民日常應保持警覺,業主或獲授權人士,應保持室外排水系統暢通,減少積水和水浸風險,更應定期檢查及維修私人斜坡,減低發生山泥傾瀉的機會,而在樓宇改建上,亦要要留意安全法規,以免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等。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中)、副會長周健德工程師(右二)、
土木分部代表陳可兒工程師(左二)、岩土分部前任主席李子良工程師(右一)
及結構分部主席鄧作基工程師(左一)出席專家答問會
(香港,2023年9月8日) 香港9月7日晚上起大部分地區錄得超過70毫米雨量,個別地區更錄得一小時158.1毫米的雨量,24小時錄得超過800毫米,成為1884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紀錄,造成全港多處地區及道路嚴重水浸,市民被困,交通癱瘓,山泥傾瀉,全城停擺。香港工程師學會 (下稱「學會」) 今日舉行專家答問會,五位來自不同專業範疇的工程師講解是次暴雨造成嚴重水浸的原因、市民和社會面對極端天氣時可採取的措施和應對方法,並藉此再次重申韌性基建設計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答問會中指出,工程設計必須平衡成本和實用性。本港的主要渠道設計普遍能承受200年一遇的暴雨,部分較舊的渠道的原設計容量則可能較低。然而,這次的暴雨雨量達到500年一遇的水平,而且主要集中在港島及九龍市區,嚴重超出本港渠道設計所能容納的最大容量,因而導致多處雨水倒灌和大範圍水浸。隨著全球暖化加劇,類似的極端天氣事件出現頻率和強度,預期將不斷上升,我們呼籲各方積極支持及參與各種減排措施,並協助實踐可持續發展和韌性基建的興建。
另外,我們呼籲政府有關當局根據雨水排放系統的排洪能力、水浸紀錄、水浸投訴數字及防洪標準識別出香港的多個水浸黑點,以針對性地規劃更多雨水排放設施和蓄洪池等改善工程,並審視其成效。以跑馬地蓄洪池為例,它能臨時貯存地面雨水逕流,並將少量水流流向集水區下游,減輕排水系統的壓力。
此外,山泥傾瀉是經常伴隨著暴雨的天然災害。由於香港很多建築物和道路依山而建,修建出大量人造斜坡,因此當暴雨持續、雨水深入土層,便有機會導致山泥傾瀉。土力工程處除了推行「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加固人造斜坡外,適宜加強進行更多天然山坡防治工程,亦可利用創新技術監察泥石壩的狀況,以預警泥石流事故並及時通報有關部門疏散居民。
答問會同時強調並勸喻市民,當面臨暴雨時,應密切關注氣象預報,了解天氣狀況,並遠離容易積水或易受洪水影響的區域,如低窪地帶、河道附近或山區。同時,市民應留在安全室內,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因為積水中可能潛在破碎尖物或斷裂電纜等危險物品。如收到疏散通知,應配合救援人員指示,盡快撤離到安全地點。由於天然災害難以完全準確預測,市民日常應保持警覺,業主或獲授權人士,應保持室內和室外的排水系統暢通,減少積水和水浸風險,亦應定期檢查及維修私人斜坡,減低發生山泥傾瀉的機會。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第一行)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 (左)、上任會長卜國明工程師 (右)、
(第二行) 執行委員陸偉霖工程師、
(第三行) 岩土分部主席卓成發博士、工程師 及 岩土分部上任主席卓子然博士、工程師
出席答問會
(香港,2023 年 9 月 5 日) 樓宇滲或漏水是困擾不少業主和居民的問題。香港工程師學會 (「學會」) 召開以「樓宇生病了:屋企漏水怎麼辦?」為題的記者會,由專業工程師講解樓宇滲或漏水的成因、檢查和處理方法,以助市民及早發現和應對樓宇滲或漏水問題。
樓宇滲漏水問題除了影響居民的生活質素,更可能反映了樓宇結構潛在問題。樓宇滲漏水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例如屋宇裝備中的供水系統、排水系統、消防栓或花灑系統組件、冷氣及空調系統等出現問題,以及樓宇因水氣侵蝕、防水層受破壞、石屎天然老化等損壞。針對上述原因,專家建議市民通過「望、聞、問、切」自行檢測滲水情況,即觀察滲水位置、水濕程度及顏色;嗅出發霉或臭味;了解滲水出現的時間;和透過簡易測試方法,初步檢查滲水。除了介紹傳統檢查技術,專家亦提到利用微波濕度測定儀、紅外線熱成像分析、航拍外牆偵測等先進技術,以幫助檢測隱藏的滲漏問題。
喉管漏水或滴水、天花或牆身滲水、石屎表面出現裂縫等,是樓宇日久失修,明顯出現破損的症狀。在面對樓宇滲漏水問題時,專家建議市民首先向大廈管理公司或業主立案法團求助。接著,與有關住戶商討,要求協助檢驗以找出滲水原因及進行維修工程。然後,業主應委聘建築專業人士/顧問公司,如屋宇署的認可人士、勘測滲水專業人士或測量公司等,調查滲水、確認滲水源頭,而涉及供水系統的滲水問題應由持牌水喉匠進行所需的維修工作。在無法與有關住戶通過協商解決問題時,可尋求屋宇署及食物環境衞生署組成的滲水投訴調查聯合辦事處 (滲水辦) 求助。
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強調:「有見近年滲水個案持續上升,學會建議政府設立『專案經理』制度、加強對顧問公司的監察,並推廣及鼓勵使用新技術測試方法,作為短期措施。中、長期而言,政府應增撥資源,採取更有效行動清理積壓個案、檢討和改善業務流程並設立主導部門,以及研究立法以加強處理部門的效能。學會方面,將研究與本地學院聯合舉辦相關滲水專案培訓課程並簽發專業認證,通過教育令更多人對此議題有深入了解,並穩定有關行業的專業人員的人手水平。」
定期監測和維護樓宇能預防樓宇出現結構和滲或漏水問題,市民亦應多留意住所內外的喉管、天花、牆身等,有助早一步發現並適切解決滲漏水問題,以避免造成更嚴重、甚至影響樓宇結構的大問題。學會的《公眾安全系列指南:樓宇保養維修》,內容涵蓋樓宇不同部份,供小業主及物業管理公司參考。
學會將一如既往,持續發揮優質工程專業,為香港城市建設及社會作出貢獻。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左二)、屋宇裝備分部主席余偉沛工程師(右二)、屋宇裝備分部代表周大偉工程師(右一)及
建造分部代表黃錦源工程師(左一)出席記者會
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回答傳媒提問
|
|
(2023年8月18日,香港) 香港工程師學會(下稱學會)向行政長官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並熱切期待行政長官將學會的提案納入香港的策略發展藍圖中。
學會的建議重點如下:
吸引人才
- 培養本地人才,為香港持續繁榮發展儲備人力資源。
- 增加向提供香港工程師學會工程畢業生培訓計劃的公司的資助,金額從港元5,610提升至港元10,000或以上,以鼓勵公司為工程畢業生提供更高的起薪。
- 將受資助名額從目前的272個增加至1,000個,加快人才培訓的速度。
- 考慮向僱用海外畢業生的公司提供為期兩年的資助,金額約為每月港元10,000。
- 加強聯繫海外工程畢業生,尤其是源自香港的學生。
- 向根據現有技術人才入境計劃招聘符合資格人才的教育機構或公司提供資助。
- 與內地當局協商,允許本地高等院校招收更多有興趣修讀工程和科技相關學位課程的內地學生。
教育
- 盡快檢視和修訂大學工程學科入學要求和中學課程。
- 擴大「工程伴理行」計劃,刺激學生對工程學的興趣。
- 激發學生,尤其是注重學生對科學科目的興趣。
- 檢視和為教師提供額外資源,協助他們在當前課程中,尤其在教授科學和數學相關科目時,引入工程實踐。
創新和新型工業化
- 採用嶄新思維,利用城市優勢,在上游領域進行研究、注入資本和培養人才;而在中游領域進行研發成果的轉化和商品化;在下游領域則進行工業發展。
- 放寬限制發明者利潤比例的規定,以鼓勵創造力和創新。
- 為符合香港新型工業化範疇,並聘請本地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領先企業和本地產業提供優惠政策。
- 就著創新和新型工業化相關項目直接批地,而非通過公開出售。
- 調低初創企業的初期租金,鼓勵初創發展。
- 為本地專業人士提供培訓計劃資助。
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和發展流程
- 通過制定政策,吸引其他地區的工程人才到香港工作,擴大工程人才庫。
- 運用創新技術、材料和建築方法,提升工作效率,減少利用人力和自然資源。
- 精簡政府審批流程,鼓勵有關人員作為「促進者」的思維和工作模式。
- 檢視採購政策,遏制過分壓低報價的情況。
土地和房屋供應
- 通過規劃、設計和建設流程提速,加快土地供應。
- 檢視土地、城市規劃、工程、園景、建築的審批機制。
- 分析不同類型的住房單位需求並進行合理分配。
- 將改善基礎設施或土地平整項目的責任轉移至發展商,釋放私有土地潛力,加快私人樓宇發展。
- 擴大白表二手市場計劃的配額,放寬香港按揭公司的按揭保險計劃。
交通運輸和基建設施
- 研究氫燃料電池重型車輛的應用。
- 在2024年開展部署應用氫燃料車輛的工作時間表,並在2025年向立法會提出相應法例修訂建議。
- 推動電動車和氫燃料車作為燃油車的替代品。
- 在中環試行電子道路收費計劃。
- 擴展航空業人才計劃至大灣區以外地區,吸引更多專才來港。
與大灣區的融合
- 加強與內地合作和推動對話,將專業資格互認擴展到更多工程範疇。
智慧和可持續城市
- 讓工程師參與制定氣候策略和政策。
- 在新發展區進行能源或碳排放審核,評估碳排放控制的效果。
- 發展能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
- 為中小企在綠色轉型方面提供支援。
- 長遠而言,制定有助於推動可持續轉型的法理法規。
- 發展自動駕駛車輛。
- 分配資源,改善城市景觀。
學會將繼續貢獻工程專長,與政府和各部門通力合作,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出一分力。
意見書全文可於此處瀏覽(僅提供英文版)。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18 August 2023,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HKIE) proposed initiatives to the Chief Executive for consideration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2023 Policy Address. The HKIE eagerly anticipates the Chief Executive’s inclusion of the Institution’s proposal into Hong Kong’s strategic development blueprint.
Key highlights of the HKIE’s recommendations are:
Talent Acquisition
- Nurturing local talent to build our reserve of human resources needed for the sustainable prosperity of the city.
- Raising the subsidy to companies running the HKIE Scheme “A” Graduate Training from HK$5,610 to HK$10,000 or above to provide stronger incentives to offer trainees higher starting salaries.
- Increasing the subsidised quota from the current level at 272 to 1,000 to accelerate talent training.
- Considering offering two-year subsidies to companies that employ overseas graduates at a monthly rate of approximately HK$10,000.
- Reaching out further to engineering graduates in overseas countries, particularly those engineering graduates who originate from Hong Kong.
- Offering subsidies to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r companies that recruit eligible talents by referencing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alent Admission Scheme.
- The Government’s negotiation with Mainland authorities to allow local tertiary institutions to recruit more Mainland students interested in pursuing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related degree programmes.
Education
- Reviewing the admission requirement of university and 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um soonest possible.
- Expanding the “Engineers on Campus” scheme to arouse interest in engineering among students.
- Stimulating students, especially those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o develop interest in science subjects.
- Reviewing and providing extra support to teachers in introducing engineering practices i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particularly when teaching science- and mathematics-related subjects.
Innovation and New Industrialisation
- The Administration’s adoption of a new mindset that could leverage the city’s advantages to cover research, capital injection and talent nurturing in the upstream sect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mmercialisation of R&D outcomes in the midstream sector;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downstream sector.
- Loosening regulations that limit the portion of profits that go to innovators to encourag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 Providing incentives to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local industries fulfilling the scope of Hong Kong’s new industrialisation for recruiting local engineers and technologists.
- Granting land directly projects relevant to innovation and new industrialisation directly instead of going through public sale.
- Setting a lower r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enure to facilitate the growth of startups.
- Funding training programmes on skills required for the future for local professionals.
Fast Track Infrastructure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 Broadening the engineer base by policy making to attract talents from other regions to work in Hong Kong.
- Deploy new technologies,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to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and reduce human and natural resources.
- Streamlining Government submission and approval processes, and promote a new approach of a facilitator role among Government officers.
- Reviewing procurement policies to curb artificially very low bids in tenders.
Land and Housing Supply
- Expediting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tages to accelerate the provision of land parcels.
- Reviewing the approval mechanisms in land, town planning, engineering, landscaping, and architectural submissions.
- Prioritising the alloc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housing units.
- Vest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improving certain minor infrastructure or site formation works to the developers to release the potential of private land and expedite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Subsidised Sale Flat Pilot Scheme under a private land approach.
- Expanding the quota of the White Form Secondary Market Scheme and relaxing the Mortgage Insurance Programme of the Hong Kong Mortgage Corpor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 Developing heavy duty hydrogen vehicles.
- Accelerating the schedule for commencing preparation work of deploying hydrogen vehicle in 2024 and introducing proposed legislative amendments to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in 2025.
- Promoting electric vehicles and hydrogen vehicles as substitute for petroleum vehicles.
- Piloting electronic road pricing in Hong Kong in Central.
- Expanding the Greater Bay manpower initiative launched for the aviation industry beyond the Greater Bay Area to attract talent to Hong Kong.
Integration with GBA
- Taking the lead in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and promoting dialoges to expand the mutual recogni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into more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y
- Engaging engineers in formulating climate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 Conducting energy or carbon audits in New Development Areas projects as a measur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bon emission control.
- Develop climate-resilient infrastructure.
- Providing extra support to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on green transition.
- Formulate regulations that will help drive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 on a long term.
- Developing e-autonomous vehicles.
- Allocating extra resources to facelift the cityscape.
The Institution will persist in offering our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collaborating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and various sectors, to foster the advancement of Hong Kong.
The full submission is available here.
For media enquiries, please contact:
The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Section
Tel: 2895 4446
Fax: 2882 6825
Email: corpcom@hkie.org.hk